1940年8月免费配资,上海一间寂静的病房里。
一位形销骨立的女人深陷病榻,苍白的唇间不断溢出呓语:“师长回来了……师长回来了……”
她叫李敏慧,已是癌症晚期。但比病痛更折磨她的,是三个月前从湖北传来的噩耗——她一生挚爱的丈夫、抗日名将张自忠,在枣宜会战中身中七弹,壮烈殉国。
张自忠牺牲时,年仅49岁。
作为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中国将领,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军队最高将领之一,张自忠的牺牲震惊全国。
那一刻,天地变色,山河呜咽。
当张自忠的遗体运回重庆时,十万军民沿街送灵,毛主席题词“尽忠报国”,蒋介石扶灵痛哭,追授其上将军衔。
宜昌军民护送张自忠将军灵柩至码头
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,本就在生死边缘挣扎的李敏慧彻底失去了求生意志。癌细胞疯狂吞噬着她残存的生命,而她却只是在半昏半醒间,一遍遍呼唤着那个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人。
直至最后一息,她仍在喃喃地唤着“师长”。
铁血将军张自忠:于国,是浴血沙场、令敌胆寒的民族英雄;于家,是妻子心中那个温柔低语、始终如一的好丈夫。
他以不屈的脊梁撑起民族的尊严,沙场之外,那些深夜写就的家书、临别时深情的回望,无一不诉说着这位将军心中最柔软的牵挂。
张自忠的故事,是一首用热血谱写的家国史诗,是一幅用忠诚绘就的生命画卷。今天,让我们走进那段烽火岁月,聆听这首血与火、爱与痛交织的永恒绝唱。
01
少年夫妻,恩爱不疑
1891年,张自忠出生在山东临清一个官宦家庭。
14岁那年,母亲冯夫人为他定了一门婚事,对方是临清县咨议局议员李化南之女李敏慧。
几年后,两人顺利完婚。虽然是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可夫妻俩情投意合,婚后生活和美如意。
李敏慧识字不多,却深受儒家文化影响,十分贤惠明理。
彼时的中国,刚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都说“好男儿志在四方”,婚后的张自忠,并没有沉浸在小家庭的幸福生活中,而是在妻子的支持下先后考入了天津北洋法政学堂、济南法政专科学校,专攻法学。
求学期间,张自忠目睹列强侵略和军阀混战,深感国家危亡,匹夫有责。
1914年,他毅然放弃学业投奔东北军,开启了戎马一生的军旅生涯。
不管是求学还是参军,作为妻子的李敏慧都无条件支持丈夫的决定。可以说,李敏慧是张自忠最坚强的后盾,也是他最坚定的支持者。
早年间,为了丈夫能够安心在外打拼,她先是留在临清老家抚育幼子,照顾老人,待张自忠在部队稳定下来,李敏慧又带着孩子开启了四处漂泊的随军生涯。
从北京到张家口,再到集宁、包头、太原、西安、开封、郑州,李敏慧不仅要克服水土不服的问题,还要在漂泊的生活中,想方设法将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在为数不多的与家人相聚的时光里,张自忠会尽量抽出时间陪伴妻子,教导孩子。
受过新式教育的张自忠,并不像那个年代大多数男人一样重男轻女,用女儿张廉云的话说,“父亲有些‘重女轻男’”。
张廉云出生前,盼女心切的张自忠就将弟弟的女儿廉瑜接过来养在膝下。
后来,张廉云出生了,夫妻俩仍然将侄女视如己出,悉心培养。
张自忠治家严谨,教导几个子侄很是严格,家中的几个男孩子都很敬畏他。
可张自忠从来舍不得责骂女儿和侄女,即便侄女犯了错,也只是戳着她的脑门,用地道的山东话“骂”道:你这个傻二妮儿!
同僚聚会,探亲访友这些社交场合,张自忠每次都是带着侄女和女儿参加。
对于张自忠一家人来说,那是他们生命中最美好安宁的一段时光。
02
情深似海,荣辱与共
1931年,张自忠晋升为29军第38师师长,在北京府右街购置了宅院,一家人才有了安定的住所。
此时,日军在东北地区屯兵数十万,对我大好河山虎视眈眈。
1933年长城抗战中,张自忠将军率部以大刀队夜袭日军,重创日军精锐部队,取得喜峰口大捷。
这场战役也是“九一八”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取得重大胜利,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。
此后数年,华北局势日趋紧张。日军不断增兵、挑衅,步步紧逼。张自忠将军始终坚守防区,整军经武,枕戈待旦。他时常告诫部下:“我等军人,唯有死守国土,不容寸失。”
守卫卢沟桥的29军士兵
1937年7月7日,卢沟桥事变爆发。
日军集结重兵迅速向北平推进,张自忠所在的29军主力被迫撤往保定,李敏慧也带着一家人匆忙撤至天津。
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,张自忠奉命代理北平市市长,负责与日军谈判并处理善后事宜。
这一决策本意是为了争取时间,确保29军伤兵和眷属安全撤离,但对于民众来说,“留守谈判”无异于卖国投敌。
一时之间,流言四起。
甚至有坊间传言称,张自忠与日本人达成了秘密合作,日本人赠给张自忠大量财物和一个日本美人。
随着北平沦陷,这一消息传遍大江南北,无数国人痛骂张自忠“汉奸”“数典忘祖”。
听到外面的传言,家中的几个孩子惴惴不安,李敏慧却坚定地告诉他们:你们的父亲是顶天立地的汉子,绝不会投敌卖国。
结发同心30年,李敏慧坚信丈夫是清白的。
她懂他有心杀贼、无力回天的悲凉无奈;懂他特殊时期委曲求全所背负的巨大压力。
1937年春,张自忠将军携侄女张廉瑜(中)和女儿张廉云(右)在北平西山八大处。
1937年9月的一个傍晚,张自忠悄悄回到天津家中。
看到愁容满面的丈夫,李敏慧什么也没有问,默默为他收拾好换洗衣物,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。
张自忠叫来弟弟张自明,对李敏慧说道:“以后家里有什么事,跟七弟商量即可,我这里还有些钱,给没结婚的几个女孩留作嫁妆……”
这番话无异于交代后事,全家人强忍酸楚,默默吃了一顿团圆饭。
饭后,张自忠便与众人告别返回北平。
为了避免惊扰邻居,带来不必要的麻烦,张自忠不让任何人相送,独自一人走出家门。
14岁的廉云和19岁的廉瑜跑到二楼,目送他高大的背影渐行渐远,最终消失在茫茫夜色中。
彼时的她们并未想到,这次分别竟是诀别。
1938年台儿庄会战期间,张自忠率部驰援临沂,与日军血战七昼夜,击溃日军板垣师团,粉碎其增援台儿庄的企图,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随后的随枣会战中,张自忠更是率部孤军坚守潢川,阻敌西进。
在鄂西钟祥战役中,他大破日军于田家集,击毙两名日寇联队长,击伤一名旅团长,歼敌4000余人,取得鄂北大捷,被日军称为“活关公”。
“国家到了这个地步,除开我们为其牺牲之外,毫无其他办法,为国家去死,这个决心海不清,石不烂,决不半点改变。”
每次作战前,他都会写好遗书,当仗打胜了,再将遗书撕掉。
自1937年9月一别,李敏慧已3年没有见过丈夫了。
在这期间,她不幸罹患乳腺癌,正在前线打仗的张自忠心急如焚,但抗日救国责任在肩,无法回家探望妻子。
他在信中嘱咐妻子:知你患病,盼望你安心治疗,多加保重,早日恢复健康。
张自忠书信复制品
在1940年5月的枣宜会战中,时任第五战区右翼总指挥兼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,亲率两千将士渡河迎敌,身先士卒,浴血奋战。
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,他身中七弹仍高呼“杀敌报国”,最终壮烈殉国。
牺牲时,年仅49岁。
《新华日报》誉其“抗战以来,以兵团总指挥兼集团军总司令,亲临前线,战死沙场者,此为第一人”。
当张自忠将军的灵柩运抵重庆时,十万军民沿江迎灵,有一位山东同乡特蒸白面馒头置于路边祭奠,泣道:“将军山东人,断不能做饿魂。”
张自忠将军灵柩运往重庆途中,各界代表在江岸致祭
沿途民众自发设香案祭拜,哭声动天地。汉口民众虽身处敌占区,仍冒险举行公祭。将军虽逝,然其精忠之气,凛然长存,永耀中华。
03
天上人间,相依相伴
在张自忠牺牲前一个月,廉云和廉瑜发来电报,请求来前线照顾他。
当时战事趋于缓和,张自忠也同意了孩子们的请求。
可廉云和廉瑜还未赶到,张自忠便已壮烈牺牲,再也见不到他最爱的孩子们,也没有给结发妻子李敏慧留下只言片语。
得知张自忠战死的消息后,病榻上的李敏慧承受不住打击,三个月后随丈夫而去。
冯玉祥将军感动于这对夫妻的鹣鲽情深,派人护送李敏慧的灵柩至重庆,将夫妻俩合葬于梅花山麓,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永远相依相伴。
重庆梅花山张自忠将军墓碑
将军一生,品行高洁、爱国爱家,且十分重视家风传承和对后代的教育。
1938年临沂战役前,他在家书中叮嘱妻子:“敏慧吾妻:此去生死未卜,若有不测,望汝抚育儿女,使其读书明理,长大后为国家做些有用之事。”
他在给女儿和侄女的信中谆谆教导:大时代的孩子,以求知识求经济独立,不能做“家里蹲”“衣裳架子”。
身为国军高官,他从不爱财,多次在信中强调“家中用度务必节俭”,甚至时常穿着磨破的军装。
他曾对女儿说:“将来我死了,我的财产不留给你和你的哥哥们,要捐给社会,做点实业。”
他戎马一生,和妻儿聚少离多,难免会有孤寂之感,但终其一生,从未有过绯闻,更没有像其他国民党高官一样娶姨太太,做到了和妻子“一生一世一双人”。
张自忠夫妇去世后,他们的后代子孙传承着家族良好的家风,在不同领域为国家的解放和发展事业,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张廉云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,194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教育、医疗等工作。
张廉瑜于1948年春克服万难,在北平张自忠故居筹办了自忠小学,多年来亲自参与教学管理,最后将自忠小学捐献给政府。
1992年,74岁高龄的张廉瑜倡导成立了张自忠教育促进会并捐赠了首笔基金。
她向子女提出,待自己去世后,将全部家产变卖,捐给张自忠教育促进会,为中国教育事业做最后的贡献。
在基金会成立当年,张廉云就向基金会捐赠了20万元,在上世纪90年代初,这笔钱堪称天文数字。
在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的湖北省宜城市板桥镇罗屋村,有一座张自忠将军纪念园。
宜城张自忠将军殉国处纪念园
高大的纪念碑静静矗立在群山之中,而碑的两侧,各有一座小小的坟茔。坟茔的主人,正是将军最爱的女儿和侄女。
张廉瑜和张廉云分别于1996年和2022年去世,她们选择葬在将军殉国之地,陪伴父忠魂,永不分离。
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,有无数如张将军一般的英勇将士,毅然奔赴战场、血洒山河。
他们曾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,是父母心头最深的牵挂,是妻儿眼中最伟岸的身影。他们以灼灼热血,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,撑起了中华民族的不屈脊梁。
他们是谁的丈夫?谁的儿子?谁的父亲?或许我们已无法一一唤出他们的姓名,但历史不会忘记,山河永远铭记。
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生命,以最赤诚的家国之爱,书写了中华民族最为悲壮、也最为光辉的一页。
英灵不朽,浩气长存。
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